ARSTB打卡第43周[43/521]
Algorithm
Review
Four Ways to Know if You’re a Great Software Engineer 是啊,对于问题和代码核心,要有主人翁意识
Tips
Share
Code哲学
来自Golang语言的学习中的截图
ack_接纳错误_去改善
在错误中成长
接收失败可能是件好事_至少可以重来_而非一直阻塞
未来未可知_多做准备
测试期疯狂试错,以让将来正式发布能稳定(爱情和生活应该也一样)
《被讨厌的勇气》
这周的share就是下面的book,因为我觉得这周最大的技术收获也是下面书中说的一些人生观点
Book《被讨厌的勇气》
书中说书中的观点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要很久
甚至也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10年,得到30岁才能学会。你还年轻,学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变。在能够早日改变这个意义上,你比世上的长者们都要超前一步。为了改变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你比我更超前。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够认为“年轻人更超前”的话,世界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感知到的观点如下:
使用目的论看世界,而非原因论
- 使用原因论去说自己因为心灵创伤所以不敢,是对于自己不去改变的当下有"善"(有好处)
- 心理创伤的原因论其实是可以不成立的,自己可以懦弱地选择原因论而不去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可以选择目的论,接纳自己是因为不敢去做的目的才选择的说自己有心灵的创伤.
-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勇敢地接受目的论,因为我想干什么,所以我选择这样做
这一点很像我的人生格言中的"心外无物"(自己可以选择一切的看法),然后知行合一(实则是对于当下的"善",只有真正认知了目的论,选择了改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不选择小"善",而是选择大"善")
自由,课题分离,横向关系
一切的烦恼来自于人际间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便为自由 我们做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对于他们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不用去管对方怎么看你就是课题分离,因为我们自己的课题是我们自己对别人做什么,而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课题,如果我们太在乎别人的课题就会让我们陷入困境,让我们费尽心力,同时也不会让我们感到自由,而且也会让别人感受不到平等 因为对别人的课题进行干涉的人一般有点像家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干涉一样,是纵向关系,而非平等的横向关系 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课题,对于他人给予关心,让对方知道你在,可以能够获取到你的帮助就好,剩下的看别人怎么操作 就像把马引导到水边,喝不喝水由它自己决定
人际关系三板斧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接纳自己的,只要存在就有价值–>可以看后文
他者信赖
并不是说做到了肯定性达观的自我接纳就可以获得共同体感觉。这是事实。还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就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青年:无条件地相信?又是先生您津津乐道的邻人爱吗?哲人:当然,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就好比贷款保证人有时也会蒙受损失一样。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作信赖。青年:这是缺心眼儿的老好人!先生也许支持性善说,但我却主张性恶说,无条件地相信陌生人会遭人利用!哲人: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么,这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青年:嗯。哲人: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青年:您是说这也是课题分离? 哲人:是的。就像我反复提到的一样,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么人生就会简单得令你吃惊。但是,即使理解课题分离的原理和原则比较容易,实践起来也非常困难。这一点我也承认。
他者贡献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前讨论到的"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
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并且,请你想一想。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这样吧?也就是说,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幸福感是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他者贡献,而非他人"评价"感受到了
共同体,归属感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把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概念想象成实际的宇宙或非生物的话,那就会很难理解。当前我们可以理解成共同体范围"无限大"。 因为共同体足够大,那我们在小的范围内遇到的都是不喜欢自己的人的话,还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获得"可以在这里"的感受,也就是总能找到一个地方让自己有归属感
存在标准而非行为标准
存在标准上的感谢就是这么回事。病危状态的母亲尽管什么都做不了,但仅仅她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你和家人的心,发挥巨大的作用。你也是一样。如果你危在旦夕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因为"你还存在着"这件事本身而感到无比高兴,也就是并不要求什么直接行为,仅仅是平安无事地存在着就非常难能可贵。至少没有不可以这样想的理由。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不能用理想化的100分开始评价孩子,然后没有一项就减一分,而应该使用加法,孩子有一项优点就加一些分数,这也类似于存在标准的角度去思考而非行为标准去思考
人生的意义,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没有普世的结论,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
请你这样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在跳着司法考试之舞的人中也许有人成为律师,或许还有人跳着写作之舞成了作家。当然,也有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这时候你会想尽早尽快地到达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离返回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它就是潜在性的行为。说得极端点儿,乘坐电梯登上山顶,逗留5分钟,然后再乘电梯回来也可以。当然,如果没能到达山顶的话,其登山活动就等于失败。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青年:是的,我承认!认真过好“此时此刻”、不去设定根本不存在的线,这些我的确认同!但是先生,我找不到理想和目标,就连应该跳什么舞都不知道,我的“此时此刻”只有一些毫无用处的刹那! 哲人: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青年:认真但不深刻。 哲人:是的。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并且还要记住一点。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青年:完结状态? 哲人:你还有我,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青年:当人生是连续刹那的时候,当人生只存在于“此时此刻”的时候,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是为了什么出生、经受满是苦难的生命、最后迎来死亡的呢?我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哲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青年:人生没有意义? 哲人:例如战祸或天灾,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祸而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也就是说,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但是,如果面对这种不合理的悲剧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那就等于是在肯定己经发生的悲剧。无论发生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采取一些行动,必须对抗康德所说的倾向性。
哲人: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青年:自己赋予自己?什么意思? 哲人:年轻时,我祖父的脸部曾受到了重创,这实在是不合理、非人道的灾难。当然,也可能有人会因此而选择“世界太残酷”或者“人们都是我的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相信祖父一定是选择了“人们都是我的伙伴,世界非常美妙”这样的生活方式。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知行合一
希望认真生活非常重要,但仅仅如此还不够。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的确很受周围人的欢迎,或许讨厌他(她)们的人也很少;但另一方面,他(她)们也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对于像本书中出现的青年一样,已经接受了现实洗礼、烦恼多多的年轻人来说,哲人所说的”这个世界无比简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这样的话也许很不可思议。自称”我的心理学是所有人的心理学“的阿德勒也像柏拉图一样没有使用专业术语,而且提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具体对策“。如果有人认为难以接纳阿德勒思想,那是因为这种思想是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而且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即使没有语言方面的难度,或许也会有像在严冬里想象酷暑一样的困难。**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解开人际关系问题的关键。